XX财富金融集团

新闻中心

快速通道FAST TRACK

九游手机网游/NEWS

服装智能制造丨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推广中的三类阻力分析

2024-01-13 20:15

  在国际工业4.0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战略。智能制造将成为中国制造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之一,对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中国服装行业也承担了先进制造业的关键之一,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对打造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引导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正确实施,稳步迈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探讨未来的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使中国服装智能制造企业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服装智能制造精英俱乐部就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推广的三个阻力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导入智能化生产管理意味着旧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工作流程和方法不再适用,管理者与职工需要学习、掌握新的能力与技能。与此相对应的在新的生产方式推进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会逐步突显出来,在此过程中甚至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当准备不充分,草草布置、匆匆推进的话,多数情况下会遇到很大抵抗而无法达到预想效果。

  服装制造精英俱乐部调研发现,推广智能化生产的专家们在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中常常发现,企业管理高层“热”而基层“冷”的现象。这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培训教育、合理的计划步骤等因素对智能改造的进程和结果影响很大,所以智能化生产和IE人才的导入必须以与企业自身基础特征相适应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特别是在基层推进时更要有合理完善的计划准备工作。俱乐部这样认为: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智能化生产模式的管理对于管理者和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管理者而言,无论是智能化的推广还是ERP的实施,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工作之上的。我们无法想象混乱低效的生产现场和缺失或“富含水分”的管理基础数据(如各种定额、统计结果)可以支撑起智能化生产来。加强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6S活动、方法研究、作业测定、布局研究、平衡生产线、数据管理、流程管理等等一系列工作的逐步推进。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他们所习惯的旧有的管理方法、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于生产系统的要求,他们应当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与IE技能。与此同时企业方面还要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在逐步掌握必需的技能(如一工多能、一人多机与维修检测等等)的同时习惯相互协作与自我管理。

  对一线工人们来说,通常他们对于自我管理还是乐于接受的,而且也并不排斥对于多种技能的学习。员工们所要求的仅仅是合理的工作负担和“公平”的报酬,这需要相应的报酬和保障制度的配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需要消除员工们对于“安全”的顾虑,在培训之初就要让他们相信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推行不会带来裁员或其他可怕后果。

  智能化改造不止涉及到生产流程与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生产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问题。传统大批量生产模式下要求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严密的控制,由此必然导致相应的“刚性”生产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强调专业分工与强有力的监控,机构臃肿,冗官多的现象几乎不可避免。这样长此以往不但降低生产效率还会增加工人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服装智能制造精英俱乐部总结出,智能化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在企业内部组织与人事方面有以下差异:

  首先,业务控制观不同。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下的用人制度基于“雇佣”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业务稽核来促进和保证个人工作的高绩效,力图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负效应。

  其次,对人的态度不同。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和对员工的严密控制,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智能化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参与,尽量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相互协作,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管理者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智能化生产模式要求“柔性”的、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与参与式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要求企业在组织中层、基层做出适度的权力下放,要做到信任员工,鼓励其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发展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与阻力,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的势头谁也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开始走上智能化的道路。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会是一帆风顺,所以,服装智能制造精英俱乐部已经在积极面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服装企业的,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